五岳指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。
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縣境,又稱“岱宗”、“岱”即大山,“岱”為長輩,意即:泰山是中國大山的長輩。
西岳華山位于西安市東120公里處的華陰縣城南,海拔2200米,以奇險(xiǎn)峻秀著稱,素稱“天下奇險(xiǎn)第一山”,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。
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峰縣境,因地處中原,古稱“中岳”,其主峰峻極峰海拔1584米。
恒山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四公里處,綿延150余公里,主峰天峰領(lǐng)海拔2017米。
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縣境內(nèi),海拔1290米。
起源
五岳的起源與中國先民的山岳崇拜有關(guān)。中國的地形特征的三山六水一分田,在對自然科學(xué)了解不多的古代,先民們認(rèn)為山是孕育萬物的地方,具有興云布雨的神奇功能,山頂天立地,是溝通天地的圣地,山里面都住著相應(yīng)的神仙。遇到旱澇雨雪等自然災(zāi)難,人們都會祭祀山神。
在《山海經(jīng)》《尚書》《左傳》《國語》等先秦的著作中,都零星地有關(guān)于岳的描述,但當(dāng)時(shí)是“四岳”而不是“五岳”,是指東西南北四方的高山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封禪書》中沿用了這一說法,并加上了中岳嵩山。至此“五岳”的概念基本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