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棋出自南北朝時的北周。
根據(jù)出土文物與文獻,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(fā)展成沙特蘭茲,經(jīng)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、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,最后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。
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。古代《易》原有《象經(jīng)》,或以《卦下易經(jīng)》當之,惜已不傳;但在清人的《易》著中,至今仍可見其傳承的軌跡。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,曾制《象經(jīng)》(象棋經(jīng)),文學家庾信曾賦《象棋經(jīng)賦》及《進象棋經(jīng)賦》。說明當時象棋已經(jīng)在社會各界產生了普遍的影響。
擴展資料
象棋游戲最早稱為象戲,此一詞出北周,意思是象徵的游戲。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,武帝(公元561~578年在位)制《象經(jīng)》,王褒寫《象戲·序》,庚信寫《象戲經(jīng)賦》,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。
后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《象經(jīng)》,有日月星辰之象,象戲名稱由此而來,稱為北周象戲。后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,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,棋子為立體造型。釋念常《佛祖通載》卷二二,載始以車、馬、將、卒代日、月、星、辰者,豈異人乎,正牛僧孺耳。
象棋主要流行于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,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。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。2008年6月7日,象棋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