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日主天干為木(甲、乙)時:
生于春季:必須有火助,有水更好,但忌水太多,也忌土太多。
生于夏季:必須有水相助,忌土太多,也忌木太多。
生于秋季:必須有金相助,但忌金太多,須有土、火才好,但忌水多。
生于冬季:必須有火相助,最好有土、水。
2.日主天干為火(丙、?。r:
生于春季:此時必為丙火或丁火,大都不錯,但忌木多、土多。
生于夏季:必須有水相助,最喜有金。
生于秋季:喜有木,忌水、土多。
生于冬季:必須有木相助,忌有水與金多,喜有土、水、木。
3.日主天干為土(戊、)戊時:
生于春季:喜有火、木,喜有金而少,忌金多、木多。
生于夏季:喜有水、金,忌有木。
生于秋季:喜有火,有木,忌金、水多。
生于冬季:喜有火,更喜有火又有金,喜有土、木。
4.日主天干為金(庚、辛)時:
生于春季:喜有土、火,最忌沒有土、金。
生于夏季:必須有水相助,忌木多。
生于秋季:喜有木、火,忌土多。
生于冬季:必須有火、土相助,忌無火、土反而有金、水,忌木多而無火。
5.日主天干為水(壬、癸)時:
生于春季:必須有土相助,若有火,金,但忌金多。
生于夏季:必須有金相助,忌木多。
生于秋季:必須有金相助,忌土、金、水多,喜木、火。
生于冬季:必須有火相助,喜水多,但忌金多。
舉例來說比如某人生于丁丑年、癸丑月、丙午日、丁酉時,則此人的生辰八字是:丁丑、癸丑、丙午、丁酉。根據(jù)前面說過的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對應(yīng)關(guān)系,丁屬火,丑屬土,癸屬水,丑屬土,丙屬火,午屬火,丁屬火,酉屬金,八字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,日主天干為丙火,生于丑月即冬季十二月,則根據(jù)上表,最缺的就是木,但此八字是四火,日主天干很旺,缺木不多。如年、月、日一樣,而生于戊子時,則八字為三火三土二水,缺木缺金。
那么生辰八字是不能更改的,可以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(bǔ)它的缺陷呢?古人認(rèn)為名字就可以做到這一點(diǎn)。就是八字五行中缺什么,名字中就補(bǔ)什么,比如上述缺木,名字就可以叫木,或叫木偏旁的字,如桐柏、如松之類,也可以叫木制的事物,如梁棟之類。如果缺的多名字中的木就多,如叫樹林,甚至叫森林。
以八字中五行的情況命名是古老的習(xí)俗了。魯訊在其小說《故鄉(xiāng)》里有這么一燮記述:
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,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(jì),閏月生的,五行缺土,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。
這就是一則典型的例子。其實在古代孩子出生了,父母就去找算先生算出孩子的生辰八字和五行情況,是非常普遍的事情。將來相親的時候,這個生辰八字還要與配偶的不相沖突才行呢。所以也有很多人依此取名。取什么樣的名字要看八字中五行缺的程度如何了。比如叫劉松的,可能五行缺木,但缺的不多,如叫劉松林,則缺的多些,叫劉森林,那就缺的太多了。在古代常見到一些以森、焱、鑫、淼、堯為名字的人,一般就是命中五行缺了一種。如果缺兩種就都要補(bǔ),像缺金、木的可以叫金桂,缺水、土的可以叫雨田,缺金、火的可以叫金炎等等。因為生辰八字有八字,所以五行而缺其三的情況就很罕見了。
以上是用五行學(xué)說來命名的一種方法。還有一種方法也很普遍,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給家族世系命名。其實在生辰八字當(dāng)中,不管缺與不缺,總有一行是主要的,這一行就主宰命運(yùn)。像上面舉的1937年12月13日生人的例子,他就是火命。然后還有水命、土命、金命、木命。按照算命先生的說法,這就是這個人的德性,也就是他賴以生存的基礎(chǔ)。這種說法可說源于古人對朝代更替的分析。戰(zhàn)國時有個齊國人鄒衍,他創(chuàng)立了五德終始學(xué)說,認(rèn)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與五行相配的德性,為立國之本。后來代代相傳,成為定型的理論。比如商朝是水德,而漢朝是火德,宋朝是火德,所以有炎劉、炎宋之說。關(guān)于朝代更替的規(guī)律,有人持相生說。比如說祖父是水命,水生木,父乃是木命,木生火,子乃是火命。取保就要與之相配,取五行為偏旁的字,父子相繼,構(gòu)成五行相生之序。比如宋朝理學(xué)家朱熹,字下有四點(diǎn),是火。他的父親叫朱松,他的兒子叫朱塾,木生火,火生土,絲毫不亂。這種五行命名的方法,即可以表示出父系血緣關(guān)系,又可以看出行輩,所以跟宗譜的行輩字派有些相似,很有倫理意義,有很多古人都在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