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這是一本書的書名《我不知道該說什么,關(guān)于死亡還是愛情》,S.A.阿列克謝耶維奇書寫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幸存者的口述實錄。
???沒有親身經(jīng)歷過總是不知道事件是什么樣子的,更是沒資格說著感同身受,可是至少我們經(jīng)歷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,對這類事情有了皮毛上的了解。還好科技一直在發(fā)展、知識也在逐漸普及,人們對于輻射的認識、警惕比之前高了許多,防護、限制污染的能力也許有了提高。
???但不爭的事實是:人類并沒有避免災難的重演。無論發(fā)生的原因是什么,都沒能避免。即便是現(xiàn)在的我們自認為科技已經(jīng)發(fā)展到了一定水平上,人類還是經(jīng)歷了最慘烈的科技悲劇,而且未來是否會再次發(fā)生,誰也不敢打包票說不會。
???題目這句話在序幕的故事里出現(xiàn),一個消防員的遺孀含著淚說出來的話。事故發(fā)生當天,她的丈夫參與滅火,所有消防員們所知道的信息也只是滅火。第二天她得知丈夫重傷住院,不久那一批消防員就被轉(zhuǎn)到了莫斯科一所專門治療輻射的醫(yī)院。
???有了6個月身孕的妻子不顧醫(yī)護人員的反對,親親自照料那個在別人口中變成了“核子反應(yīng)器”。她也許是不知道輻射會對她有著多么深的影響,奮不顧身的陪伴只是因為她愛他。
???這篇序幕文章整個氛圍有些壓抑,一個深愛著丈夫的妻子眼睜睜看著愛人受盡痛苦離開,最后連棺材都不能擁抱,都不能帶回自己的家鄉(xiāng)。新生的女兒也飽受輻射折磨,生下來四個小時就夭折了,因為“科學”,小女兒不能埋在墓地里,最后化成了一捧灰降臨在死去父親的腳邊。唯一算得上黑暗中的一點光的事情,就是這位女士重新組建了家庭,有了一個健康的兒子。
???人是健忘的,很多時候也有著冷漠,我們更多時候愿意關(guān)心自己身邊的事情,這無可厚非。每天忙于擠地鐵、完成工作,想著三餐吃什么,日?,嵤抡紦?jù)了我們絕大多數(shù)的時間,疲于應(yīng)付生活之余似乎已經(jīng)沒什么時間關(guān)心距離自己千里之外的人和事。
???《從0到1》里彼得·蒂爾說,現(xiàn)在有一部分人對于未來是持迷茫悲觀態(tài)度的,于是他們制定計劃會更注重季度的而不是年度的(大意如此)。這樣的話這部分人是否就更注重當下、享受當下了呢?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說“活在當下、享受生活”,越來越多的人說“只要現(xiàn)在開心就好”,仿佛這種態(tài)度成了潮流。
???也許就是像書中說的那樣,未來的不確定性太高,我們多數(shù)人是抱著迷茫向前走的,都在說走一步算一步。我們能把把握的只有現(xiàn)在,只有身邊的一切人事物,能抓在手里的、能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存在的東西讓我們更癡迷。身邊人的體溫是真的,看到的笑是真的,品嘗到的酸甜苦辣是真的,一天24小時是真的。
???所以啊,趁著還有時間,趁著愛的人都還在身邊,趁著一切還都平靜安好著,做自己想做的事,成為想成為的自己吧。讓每天的每一秒都過得真切充實,讓每一個想珍惜的人都能多有一些回憶。
???這樣即便意外來了,我們要后悔的事情也少了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