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。據(jù)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,見江面上漂著個浮物,色白微黃,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。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,味道鮮美。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仿制供臣民食用,以慶祝家國團圓。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,后世相沿成習。
元宵節(jié)吃湯圓,其風俗大行于宋代。宋人周必大的《平園續(xù)稿》中有“元宵煮浮元子,前輩似未曾賦此”之說。后來元宵又稱為“湯元”。
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,在南方則稱湯圓。這些名字與“團圓”音近,取團圓之意,又逢十五月圓之夜,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,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,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元宵節(jié)的節(jié)日食俗
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。光就面皮而言,就有江米面、粘高粱面、黃米面和苞榖面。餡料的內容更是甜咸葷素、應有盡有。
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、山楂白糖、什錦、豆沙、芝麻、花生等。咸的有豬油肉餡,可以作油炸炒元宵。素的有芥、蒜、韭、姜組成的五辛元宵,有表示勤勞、長久、向上的意思。
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。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,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、也有小似黃豆,煮食的方法有帶湯、炒吃、油氽、蒸食等。
不論有無餡料,都同樣的美味可口。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,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