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流派,主要有以下不同:
1、起源不同。
1)全真派。全真道是在元朝的時候,由王重陽祖師在陜西終南山創(chuàng)立的新的道派,因為丘處機道長與成吉思汗的良好關(guān)系,元朝時得以迅速發(fā)展。
2)正一派。正一教的前身是產(chǎn)生于漢末的天師道。東漢末年群雄并起,張道陵在川陜地區(qū)創(chuàng)建了五斗米道,其子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官職封賞,隨其到了內(nèi)地。五斗米道始在內(nèi)地傳播。之后又更名為天師道、正一教。
2、戒律不同。
1)全真派。全真道具有傳戒和叢林的制度,要求全真道士出家,住在道觀里面修行,不娶妻,不吃葷,不飲酒,它結(jié)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,以“三教圓通”,“識心見性”,“獨全其真”為宗旨,所以叫做全真。
2)正一派。道士們可以居家修行,不要求必須出家,可以娶妻生子,成家立業(yè),吃葷(除了戒律中的四不吃,即為牛、狗、大雁和烏魚不吃),飲酒。
3、修煉方法不同。
1)全真派。全真派的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,去情去欲,修行練性,養(yǎng)氣煉丹,含恥忍辱為內(nèi)修,以傳道度人為外修,功行兩全,證圣成真,謂之全真。
2)正一派。正一道士主要以符咒齋醮,祈福禳災,驅(qū)邪押鬼,超度亡靈為主要的宗教活動。
4、帽子不同。在服裝上全真和正一是沒有分別的,都是統(tǒng)一的深藍色或者黑色的道袍,唯一能夠區(qū)別的就是帽子。
1)全真的帽子是圓形的,中間有開孔,用來讓發(fā)髻伸出,謂之:混元巾。又或者蓄發(fā)盤髻,以飄帶綁住,謂之逍遙巾。也有在額頭上綁上一條帶子的,位置一字巾。簡單的說蓄發(fā)的大部分都是全真。
2)正一的帽子使用莊子巾或者是九梁巾作為標志。
5、靈山不同。
1)全真派四大仙山:武當山、終南山、昆崳山、景福山。
2)正一派祖庭:江西龍虎山正一觀。
擴展資料:
影視作品里的捉妖道士屬于道教的哪一派別。
凡是畫符咒、做法的應屬于正一道。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,主要以符籙齋醮,祈福禳災、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。
正一道以張?zhí)鞄煘槭最I(lǐng)。道術(shù)以畫符念咒為主。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,可以飲酒,不持葷戒,也可以結(jié)婚生子。正一很多都是有后代傳承道法,平時主要以齋醮和符箓為主,多進行祈福禳災。影視作品里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為原型。
正一派的生活沒有全真教那么嚴肅而規(guī)范。正一派道士重視驅(qū)魔,畫符降妖。正一派是可以有世俗的生活的。不出家可以生兒育女;可以吃肉(但是牛,狗,烏龜,大雁不吃),可以喝酒!平時穿便裝,發(fā)型和胡須可以隨意。在上殿誦經(jīng)、作經(jīng)懺法事,是需要遵循法事專門的服裝的。
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(nèi)丹為主,不尚外丹符箓,主張性命雙修,先修性,后修命。認為修真養(yǎng)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,除情去欲,識心見性,使心地清靜,才能返璞歸真,證道成仙。
全真派建立有傳戒和叢林制度,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,不娶妻,不茹葷,不飲酒,其教以“三教圓通”、“識心見性”、“獨全其真”為宗旨,故名“全真”。
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全真道
百度百科-正一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