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士誠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(nóng)民家庭,他有什么過人之處,如何從一個販賣私鹽的販子成為割據(jù)一方的豪杰,最后為何沒能統(tǒng)一全國,以致身死國滅。
張士誠出生于1321年(元英宗至治元年),元泰州白駒場亭人(今鹽城大豐區(qū)白駒鎮(zhèn)),幼名張九四,兄弟四人,張士誠排行老大,二弟張士義,三弟張士德,四弟張士信。張士誠為了幫助父親減小負擔,十幾歲時就到白駒場的官鹽船上做船夫,替官家運送食鹽,但經(jīng)常受到鹽官的克扣,使得收入十分微薄。
張士誠身高八尺余,身格健壯,為人豪爽講義氣,所以遠近的纖夫船工都很聽他的話。元朝末年朝廷腐敗,各種苛捐雜稅繁重,官府乘機提高鹽價,使得很多窮苦百姓吃不上食鹽,張士誠就帶著幾個船夫倒賣私鹽,將倒來的鹽高價賣給富人,而對那些窮苦百姓他卻只收很少的錢,因此張士誠的豪興傳遍漕河沿岸。
1353年,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風(fēng)起云涌,張士誠看大元氣數(shù)將盡,就與他的三個弟弟以及十三販私鹽的同伙商議起事,十幾人共同推舉張士誠為首,一起反抗元朝。之后十七個人暗暗打造刀斧,吸收一些受壓迫的窮苦百姓,看到時機成熟以后,張士誠打算先攻打泰州城外的一個地主,此人平日里為非作歹欺壓百姓,張士誠帶領(lǐng)義軍攻入地主家里,將地主家的錢財糧食分給百姓,并宣布起義。義軍擴充至數(shù)百人,張士誠將義軍分為兩隊,分別由自己和他二弟張士義帶領(lǐng)去附近鄉(xiāng)鎮(zhèn)攻打地主和富豪,和吸收流民加入義軍,才兩個月義軍就發(fā)展至數(shù)千人。
1353年夏,張士誠帶領(lǐng)義軍攻取興化,附近的百姓都爭著前來投靠他,隊伍很快發(fā)展到一萬多人。元朝廷想要招撫張士誠,想要封他做萬戶,張士誠沒有答應(yīng),并派兵攻打高郵,攻下高郵后張士誠自稱誠王,建國號大周,年號天佑。張士誠下令廢除元朝施加在農(nóng)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。并痛斥元廷的腐敗和殘暴。附近的貧民紛紛起事相應(yīng)張士誠。
張士誠在群雄之中率先稱王,組建朝廷,槍打出頭鳥,元至正十四年九月(1354年),大元朝的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來攻打張士誠,元軍把高郵團團圍住,眼看張士誠就要玩完的時候,但沒想到脫脫遭朝中奸臣算計,元順帝一紙詔書把他就地解職押往吐蕃。老天幫了張士誠一把,元軍群龍無首,張士誠乘機發(fā)起反攻,元軍大敗,張士誠乘勢攻取淮東地區(qū),實力大增。
1356年張士誠攻陷平江(今江蘇蘇州市),接著又攻陷湖州、松江及常州等路(均屬江蘇)。張士誠將自己的首府遷至蘇州,之后頒布《州縣務(wù)農(nóng)條令》講述自己起兵反元是為了解救蒼生,讓百姓安有居,勞有田,將攻取地區(qū)的田地分給百姓耕種,并且鼓勵士兵開墾屯田,并減免當?shù)剞r(nóng)民一年的賦稅;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;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(nóng)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(qū)的經(jīng)濟得到了恢復(fù)和發(fā)展,各地流民紛紛返鄉(xiāng),重建家園。
之后張士誠不斷攻取地盤,將勢力向南發(fā)展至紹興,向西發(fā)展至潁州(安徽阜陽)、汝寧府(河南汝南縣)、泗州(江蘇盱眙)等地,向北發(fā)展至徐州,東至大海,地方兩千里,有精兵十幾萬,江蘇一帶的經(jīng)濟也慢慢有了恢復(fù)。此時的張士誠志得意滿,再次自立為吳王,設(shè)置百官,建造豪宅庭院,開始安于享樂不思進取,不想過問政務(wù)。他的弟弟張士信貪婪斂財,金銀珠寶、珍寶書畫堆滿了屋子。手下將士有樣學(xué)樣,也跟著驕奢淫逸,每次帶兵出征都是妻妾相隨,打了敗仗張士誠也只是將其罷官,再有戰(zhàn)事又恢復(fù)官職。
而此時西邊的朱元璋、陳友諒卻迅速崛起,在常州、江陰等地多次被朱元璋打敗。1362年陳友諒邀張士誠一起東西夾擊朱元璋,張士誠雖然答應(yīng)出兵卻只想坐山觀虎斗,以至于1362年陳友諒大敗,朱元璋成為了最大的地方勢力。此時的張士誠與虎為伴卻不思改變,整日沉迷于歌舞之中。
1366年(元至正二十六年),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,常遇春為副將軍,率兵二十萬攻打張士誠,張士誠連連失敗,最后只剩杭州城,被徐達、常遇春團團圍住,張士誠多次帶兵突圍都未能成功,九月間,徐達展開總攻,用大炮轟擊城墻,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也被轟死,最后城墻倒塌杭州失陷,張士誠日暮途窮,想要上吊自殺,被舊將趙世雄解救,之后被徐達俘獲,押送至南京,在路上趁人不備,上吊自殺。
昔日擁強兵占勝利時,張士誠內(nèi)懷懦弱,坐失良機;當其被俘為虜時,不屈膝求存,自我了解以致沒有受到侮辱,也不失為一大丈夫。